第一次設計美學 - 「我國設計美學法則」的運用與練習
壹、傳統工藝 ─ 淺浮雕 水牛群像
淺浮雕是與高浮雕相對應的一種浮雕技法,雕刻較淺,層次交叉少,深度不超過2毫米,平面感較強,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、錯覺等處理方式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。
而《水牛群像》的別稱是《南國》,為淺浮雕作品,由台灣日治時代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之創作,是臺灣美術史上相當知名的經典傑作之一。目前存放在台北中山堂。2009年3月2日,由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國寶。
(一)位序主從
由五頭牛和三位牧童側身像所組成,在芭蕉樹之下,而四頭大水牛分別由左右兩個方向行來,小牛居中,有被父母親保護的涵義,可知以小牛為主,大水牛及牧童為輔。
(二)陰陽調和
浮雕本身就為呈現「陰陽」手法的一種工藝,而此作品中,以牛群、牧童、芭蕉為實,背景為虛,襯托了創作者想表達的台灣鄉野。
(三)氣韻生動
牛身上多橫行的波浪式線條,小孩則多縱走的簡短有力的線條,構成牧童與牛之間的多重對話。尤其是水牛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,呈現了創作者長期觀察水牛體態的成果,以及成熟的雕塑技法。
(一)布局成勢
三個牧童的姿態完全不同,或騎或立,斗笠的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。五頭水牛的方向也各有變化,而居中的小牛和小牧童的互望眼神中,流露出溫馨的關懷。
(二)文化符碼
黃土木運用「水牛」、「香蕉樹」、「牧童」、「斗笠」等等,鄉土的題材或是造型,呈現「台灣鄉野」,以殖民地自然風情的代表「水牛」,作為主題。藝術創作上醞釀以台灣風情,成為日治時期「台展」舉辦時鼓勵的藝術創作主題,與當時流行傾向的表現。
貳、傳統繪畫 ─ 洛神賦圖
《洛神賦圖》,是東晉名畫家顧愷之根據曹植文學作品《洛神賦》的故事情節所創作的故事畫。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,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,而通過神話寓言,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,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。
(一)位序主從
整卷故事分為五幕共十二景,從第一幕:〈邂逅〉、第二幕:〈定情〉、第三幕:〈情變〉、第四幕:〈分離〉到最後一幕:〈悵歸〉。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,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覆出现;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洛神和曹植相逢,站在岸邊的曹植望著遠方的洛神,洛神欲去還留,顧盼之間,流露出傾慕之情。初見之後,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,日久情深,最終洛神在雲端中漸去,留下曹植在岸邊,最後也依依不忍地離去。
(二)陰陽調和
畫面採取分段連續形式,通过對洛神神情、動作的描繪,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。直接表现在禮教束缚與封建势力壓迫之下,男女爱情受到壓抑和苦悶的主题。畫面色彩柔和,加上畫家对周圍環境的描繪,凸出了畫面的詩意氣氛。
(三)氣韻生動
圖中一些樹、石的表現上,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體感,這来自於對當時青铜鑄造藝術和帛畫藝術手法的借鑑,来自於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和相互影響。此外,圖中人物雖散落於山水之間,但人物神情的顧盼呼應使人物之間產生視覺聯繫。
(四)布局成勢
全卷分為三個部分,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。人物安排疏密得宜,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、重疊、交換,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,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。
(五)文化符碼
青綠山水是重彩山水畫發展的最早也是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,繼承了早期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征,並直接脱胎於魏晋时期的人物畫傳統,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並為山水畫的發展貢獻。大青绿山水產生時的最初狀態已無從考證,但是本着歷史傳承的規律,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畫的藝術特徵,而這正是顧愷之《洛神賦圖》的重要價值之一。
叁、傳統建築 ─ 北港朝天宮
北港朝天宮,俗稱北港媽祖廟,位於雲林縣,是一座主要奉祀媽祖的廟宇,1694年(清康熙33年),自福建省湄洲天后宮(朝天閣)迎請媽祖金身,最開始只是一間小祠,經歷了重建及擴建。朝天宮已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,管理委員製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,但至今仍聘請佛教僧侶任住持及駐廟法師。
(一)位序主從
中國傳統廟宇的以位序主從的關係配置,主要祭祀的神明作中為主,官位較小的則為側為從。正殿(又稱聖母殿)奉祀媽祖,殿前陪祀中壇元帥和虎爺,左右為千里眼與順風耳二將軍。還有中殿中室(又稱觀音殿)主祀觀音菩薩,及左室、右室、後殿中堂、後堂、左廂、右廂、後殿左室、後殿右室,皆祭拜了不同的神明。
(二)陰陽調和
朝天宮凌虛殿窗扇木彫運用「螭虎團字」,以成雙成對的螭虎,構
成「功參造化,德配乾坤」之聯句,造型出神入化,彫工細膩,且
深涵陰陽相輔相成之哲理,其藝術效果亦達到很高水準。
(三)氣韻生動
在文昌殿前嵌有台灣現存最精美的「雙龍戲珠」石御路,屬於清代中期雕刻風格,雕工精煉,造型蒼勁有力。廟宇中的御路是給神明走的斜坡,人不可行。
(四)布局成勢
平面格局從一廟演進成三廟並列,前後四進,形成「四落八殿,一埕七院」之宏觀,體現有容乃大之精神,這種平面布局為全台首創。
(五)文化符碼
擁有代表台灣龍柱彫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對龍柱,第一對是觀音殿,鋪刻清乾隆四十年銘記,是廟史之證物。為台灣 最早期的典型龍柱之一。第二對為咸豐二年所雕,立於正殿前拜亭,八角柱盤龍為清代中期特徵。第三對立於前殿,內容豐富而繁飾,屬於清末民初之特徵。因此,可這三對龍柱了解台灣石龍柱雕刻發展史。
資料來源 :
https://www.itsfun.com.tw/%E6%B4%9B%E7%A5%9E%E8%B3%A6%E5%9C%96/wiki-6853365-5936935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C%97%E6%B8%AF%E6%9C%9D%E5%A4%A9%E5%AE%AE
http://tw-teachartwiki.wikispaces.com/%E6%B0%B4%E7%89%9B%E7%BE%A4%E5%83%8F_%E9%BB%83%E5%9C%9F%E6%B0%B4